开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大陆)Kaiyun·官方网站

全国服务热线:020-36772040
克隆服务 PRODUCTS
在线咨询 CONTACT US
手机:
400-000-9928
电话:
020-36772040
邮箱:
server@gdyulian.com
地址:
广州市白云区嘉禾望岗上胜东街46号上胜创意园I座
公司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公司动态
区媒看银川丨银川“向新而行”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品牌创优
添加时间:2025-07-19

  Kaiyun官网 登录入口

区媒看银川丨银川“向新而行”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品牌创优

  兴庆区月牙湖乡穹顶(宁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5000亩高品质蜜瓜即将上市。

  银川市地处北纬38度黄金地带,贺兰山屏障西立,黄河水蜿蜒东去,富锶弱碱沃土无垠,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得天独厚。

  这里,日照与河韵联手,把“天赋”写进每一寸土壤。阡陌之间,葡萄滴翠、枸杞摇红,鱼翔浅底、稻渔共生,绘就一幅“鱼米之乡”的壮丽画卷。

  近年来,银川市全力推进“五八”强首府战略,以现代都市农业品牌创优为抓手,从一颗种子到一桌好菜,从一尾螃蟹到一瓶好酒,精耕细作打造品质致胜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

  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主打新品种、新科技、新模式、新业态,以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的工业思维打造优质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妙选银川”农产品向品质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中,蹚出一条“向新而行”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贺兰山下,黄河臂弯,盛夏的银川平原绿浪起伏、生机如潮。银川市立足资源禀赋,锚定高端化、特色化、品牌化,把一粒粒“种子”做成一条条产业链,让名特优新品种成为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的“点火器”。

  7月13日,走进位于兴庆区通贵乡的黄河大闸蟹生态养殖园区,工人们将3月投放的40万只“阳澄湖1号”蟹苗二次分拣。“园区大闸蟹采用生态养殖技术,科学运用菌群调节水质,养殖尾水经严格净化过滤后排放。”园区技术负责人曹树春的一番话,道出银川市对农业领域绿色无公害的极致追求。

  “弱碱水质让蟹肉更鲜甜,甚至超过原产地。”在黄河大闸蟹生态养殖园,宁夏鑫泽航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婷说,她流转1314亩土地养殖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又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养殖园。 “今年一期投入2000万元,共开挖18个塘面。2026年底,养殖园60余个高标准塘全面投养,届时将打造银川市大闸蟹进出口基地,以标准化引领带动产业发展。”张婷信心满满地说。如今,该养殖园已成为银川市打造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广标准化池塘河蟹生态养殖的缩影。

  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村5000亩蜜瓜生产基地里,连栋温棚鳞次栉比,黄金蜜、网纹蜜等品种的“甜蜜代码”正被阳光破译。“截至去年底,基地实现产值1亿元。今年按亩产控产3500公斤算,基地蜜瓜产量预估1.5万吨。”穹顶(宁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福介绍,每年基地4月至7月用工高峰期,8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务工,人均月收入四五千元。

  “去年我们的蜜瓜第一次漂洋过海销到东南亚,今年订单已排到11月。”李福说。2019年,他扎根月牙湖乡,依托高品质蜜瓜,打造集种业提升、种植运营、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生产示范基地,实现从“种瓜得瓜”到“种瓜得链”转变。

  沿黄河而行,贺兰县立岗镇京星村的宁夏巨日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像一座“种子银行”,18个大类、3000多个品种、上千种番茄在这里安家。蚯蚓生物循环改土、雄蜂振动授粉、种子标记选育……当科技遇见土地,番茄的品质不断提升。

  “我们不仅培育优良种子,更提供解决方案。”该公司负责人一句话道出银川市的种业格局:让农民“拎包种菜”,让大地“一键丰收”。作为全国规模较大的蔬菜种子企业,该公司生产的优良蔬菜品种为宁夏乃至全国的菜农提供了“源动力”。

  一粒种子,可以唤醒一片土地;一个产业,能够托举一方民生。银川市聚焦建强农业“芯片”,用黄河水的温润、阳光的慷慨、科技的锋芒,推进种业振兴,推广优势品种,重点培育推广“宁粳43号”大米、枸杞、葡萄、奶牛、滩羊等新品种及适水产业名特优新品种,打造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锚定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矩阵,持续擦亮“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宁夏枸杞”“宁夏滩羊”“宁夏菜心”“宁夏大米”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塑强打造“银川鲤鱼”“银川黄河蟹”“银川蜜瓜”等品牌,让“名特优新”4个字在塞上大地落地生根、抽穗结果。

  循着水声走进兴庆区掌政镇宁夏赤心田现代绿色渔业产业融合示范园,20余个直径8米的PP养殖缸整齐列阵,缸内的南美白对虾通体透亮、尾扇轻摇。“全年可养殖4茬南美白对虾。”宁夏赤心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采用恒温海水养殖模式打破季节壁垒,一个缸可以养300公斤虾,4个月即可成熟,年产值770余万元。

  水体循环净化、水质在线监控、水中增氧、生物菌培藻……一套套智能系统24小时“站岗放哨”,为虾群营造出适宜的人工小气候,调节出最佳的生长环境,促进南美白对虾快速生长。当传统养殖还在为“看天吃饭”焦虑时,科技已让这里实现“四季有虾、错峰上市”。

  黄河在银川平原造就“鱼米之乡”,科技在这里搭起一座跨越季节与地域的“隐形大桥”。银川市以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示范区建设为支点,把实验室的“试管”插进泥土,把论文的“公式”写进鱼塘,围绕适水产业高地、枸杞精深加工等关键赛道,聚焦产业“卡脖子”难题,鼓励企业揭榜挂帅,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驱车向北,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的稻浪随风翻涌。低头细看,稻丛深处,中华鳖“长淮1号”正悠闲划水。“稻、鳖、蟹看似各忙各的,实则互为配角、共唱一台戏。”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常晋笑着说。

  为让“长淮1号”顺利落户银川市,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对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宁夏水产研究所,量身定制放养方案。建设名特优新品种选育及循环水智能养殖温室1.2万平方米,引进黄河甲鱼、黄河鲤等10余个名特优品种试验示范养殖,每年生产繁育各类优质苗种3.5亿尾,成功构建适合宁夏地区的“陆基生态渔场”稻—渔循环生态种养系统技术模式,有效解决了行业难题,成为银川市水产养殖行业的技术“排头兵”。

  “我们采取一系列科学防护与管理措施,通过陆基生态循环水技术、生物制剂调水等方式,维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同时利用菌肥促进水稻生长。最终,蟹田米溢价30%,稻田蟹亩产近百斤,稻田鳖亩产150斤。”石常晋介绍,“一水三用、生态循环”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现代农业有了立体的打开方式。

  镜头转向灵武市宁夏塞上牧源牧业有限公司,“我们这里曾诞生过宁夏首批体细胞克隆超级奶牛,目前高产克隆牛可以批量繁育。”该公司负责人说,这是灵武市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在良种奶牛繁育技术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是宁夏首次采用克隆技术对现存群体中百吨优良个体进行种质复原保存,作为培育自有知识产权良种奶牛的核心资源,为破解我国奶牛良种繁育“卡脖子”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银川市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实施采摘机器人研发、本土酵母菌种研发、蟹鱼苗本土化繁育、内循环水养殖设备研发等一批创新链与产业链“两链”融合示范项目。聚焦智慧农业发展,抢抓算力之都建设契机,丰富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打造科技兴农“银川模式”。

  “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探索发展AI种植,建设智慧型生态牧场和‘区块链+农产品’等平台,推进农业产加销旅全产业链数据上链。”银川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坚持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支持企业组建品牌农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牛奶、枸杞、预制菜等农产品加工重点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探索开发安全、多样、营养、方便的功能性食品、个性化食品。

  与此同时,鼓励“链主”企业牵头推进产业补链延链升链,鼓励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开发新产品,组织实施一批新品科技研发项目。引导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农产品加工装备改造升级,提升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2024年,争取资金400万元支持企业开展农产品加工设备改造升级。到2027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8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

  盛夏的风掠过银川平原,稻浪与菜畦翻涌成绿色的海,托起富民希望。银川市推广“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经营模式,把分散的小农户编织进大农业的经纬,让多元而专业的服务如“毛细血管”般深入田间,一场产业与农民双向奔赴的生动实践启幕。

  在永宁县李俊镇万亩香芹地里,务工人员俯身拔菜、搓泥、打捆、上秤、清洗,动作行云流水。“今年扩种到40亩,比去年翻一番,收入也水涨船高。”金塔村种植户马存军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不远处的宁夏冷凉蔬菜现代集配中心,永宁香芹产业带头人马福仓脚步生风。他刚在基地里掐下一根香芹确认脆嫩度,转身便与山东客商接洽。2017年,马福仓在金塔村流转土地,聘请山东专家指导,并成立合作社,把1020亩土地变成“课堂”,手把手教农户标准化种植。

  从此,冷链车一路向南,广东、湖南、河南、浙江等省的餐桌上,多了一抹“永宁绿”。去年,李俊镇香芹种植面积5000亩,参与农户600余户,实现产值1.5亿元。今年,全镇扩种至1万亩,周边乡镇再辐射2万亩,预估亩产效益达到2万元。

  当香芹的清香还在空气中回旋,黄河东岸灵武市的稻浪已泛起涟漪。走进宁夏绿先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智慧农场,秧苗的每一次呼吸、行道树的每一次摇摆,都被实时数据捕捉。

  屏幕上,AI模型用5000万亩大数据“喂养”出精准指令,从秧苗点插到水肥管理,全部按农业工业化标准执行。“这是我们用Ai技术种植的330亩水稻,秧苗点插、田间管理等方面都按照农业工业化标准实施。”该公司负责人王刚介绍,今年是试种的第3年,水稻亩均产量近600公斤。

  数字的魔法不止于此。托管服务像一条丝线,把灵武市、兴庆区十几万亩零星土地串成珍珠。今年上半年,托管作业38165亩、作业量396万亩次,油耗降一成、效益增一成半,农户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只需点一点手机。“数据是最肥沃的土壤,服务是最精准的肥料。”王刚说出产业升级、农业节本增效和农事服务节能降耗的关键。

  从李俊镇香芹的清香,到马家滩镇稻田的碧波,规模化让土地有了话语权,产业化让农民有了价值链,特色化让乡村有了竞争力。银川市用“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模式,把资源聚起来、把农民带起来、把产业强起来,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实现产业强农民富的目标。

  当晨曦越过贺兰山脊,银川平原的露珠尚未滑落,城市的另一端已经用一杯“山下有牛”的鲜牛乳唤醒味蕾;当夜色漫过黄河水面,漫葡小镇的霓虹为“妙选银川”旗舰店披上流动的光。在这里,农产品不再只是田间的收成,而是一整套从土地到云端、从味蕾到心灵的体验经济。

  近年来,银川市围绕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厚植品牌创新优势,丰富融合多业态发展,拓展“妙选银川”内涵,延伸推进“妙选银川”与农文旅融合联动,推动市场化经营,打造更多新场景、消费新业态,释放品牌创优效能,让乡村与都市在烟火气里“握手言欢”。

  在西夏区漫葡小镇内,银川市城乡融合IP中心项目打造的“妙选银川”首家旗舰店试营业,403平方米的空间被切割成三重惊喜:一楼购物区入驻沃福百瑞枸杞、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金河乳制品、塞小北牛肉干等十几种“妙选银川”优质农产品,二楼体验区与三楼共创中心同步开放。

  真正的惊喜远不止这一家店。休闲采摘、特色民宿、电商直播等特色农业融合发展业态早已遍地开花,贺兰县稻渔空间、灵武市胡家堡渔乐营地、西夏区镇北堡昊苑村、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等纷纷“打样儿”。

  “今年,我们继续推动打造贺兰县星光村村咖、金凤区润丰村小满庭院、永宁县闽宁镇山海长歌研学营地融合项目,持续丰富乡村旅游内核,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银川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进入盛夏,当“乡村游”内核被持续丰富,城市商圈也在上演“农田进商场”的好戏。银川阅彩城五楼的宁夏金河乳业有限公司旗下现制饮品品牌“山下有牛”首店门口排起长龙。“开业以来日均销售千杯,30家宁夏门店正在加速落地,下一站将走向全国。”宁夏金河乳业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董宏伟介绍,企业突破传统消费场景限制,通过现制饮品方式,把高端的产品和丰富的体验带给消费者,不断提升牛奶的价值。

  同样的故事也在宁夏文旅夜市一楼的“黄河玉米村”茶饮店上演。一杯现榨玉米汁、一根鲜食玉米,让加班后的白领与游客“破防”。“目前合作社已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玉米2000亩,通过茶饮店实现从玉米种植、加工到茶饮销售的全产业链延伸,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还带动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黄河玉米村”茶饮店负责人柳小丽说。

  “‘天下有牛’也好,‘黄河玉米村’也罢,它们不仅提供了差异化的消费体验,更构建起特色农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化的新路径。”银川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一句话点破关键:把品牌做成场景,把场景变成流量,把流量转化为农民增收的“真金白银”,有效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探索出区域品牌突围的创新发展之路。

  克隆服务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