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
- 400-000-9928
- 电话:
- 020-36772040
- 邮箱:
- server@gdyulian.com
- 地址:
- 广州市白云区嘉禾望岗上胜东街46号上胜创意园I座
7月的当雄,念青唐古拉山的雪线在阳光下泛着银辉,格桑花铺展成无垠的锦缎。天连着山,山连着天,在这片平均海拔4300米的“天选牧场”上,东城区第十批援藏干部已扎根三载。
从首都核心区到高原草场,他们怀揣“倾注高原、无怨无悔”的赤诚,将东城的温度、深情、经验与智慧,播撒在产业沃土,融入民生画卷,让京藏情谊如冰川融水,滋养当雄的每一寸土地。
“没尝过高反的滋味,怎能算真正到过西藏?”谈及初抵拉萨市当雄县的挑战,东城的干部们笑语中透着坚韧。但更深的烙印,是“充实”与“快乐”。
当雄的水,曾是牧民心头的愁。夏季暴雨后,雪山水裹挟着泥沙奔涌而下,桶里的水总浮着细沙;冬季枯水期,牛羊饮水都跋涉数里。2021年投用的当雄北京自来水厂,虽解了近万居民的燃眉之急,但因依赖地表水,仍难逃“雨季浊、旱季少”的困境。
“必须让草原上的水像雪山一样干净!”援藏团队踏遍当雄河谷,最终在地下120米处找到了“生命之源”。两座深水井拔地而起,每日1600立方米的清泉汩汩涌出雨季,牧民卓玛再也不用沉淀两小时才能煮酥油茶;旱季,学校的锅炉总能烧出热腾腾的开水。
时任当雄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东城挂职干部团队领队闫涛的手机中,珍藏着一张对比照片:一瓶是浑浊的“黄泥水”,一瓶是管井涌出的“雪山甘露”。这应急水源工程,不仅解了渴,更甜了心。
距水厂不远的县医疗卫生共同体委员会公塘乡分院,守护着6500余名牧区群众的健康。崭新的医护宿舍里,院长白拉正规划着布局。过去,来自各地的15名医护挤在狭小空间,“三人一间,工作服都没处挂。”白拉抚摸着新衣柜,窗外是随风起伏的草场。“现在每人一间单间,值完夜班,回来喝杯甜茶,浑身都暖烘烘的。”
三年来,包括公塘乡分院在内,援藏干部共推动完成了6处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环境好了,心就安了,干劲儿更足了!”白拉由衷感慨。
从当雄县城出发,73公里外的纳木湖乡色德村,是闫涛最偏远的联系点,但他坚持每月走访。到任不久,他便亲历并推动了色德村极高海拔地区农牧民生态搬迁。
为了让牧民拥有更好的就医、就学条件和就业机会,过上更便利的生活,闫涛推动107户牧民告别恶劣环境,迁入新居,以“东城温度”在高原书写了“搬离困苦、迁就幸福”的生动故事。
当满载家具的卡车,悬挂“生态搬迁惠民生 乔迁新居暖人心”标语,整齐行驶在109国道上,闫涛知道,这是一条通往更加美好生活的幸福路。“新家更大,有厨房、卫生间,离学校也近,我特别喜欢!”色德村学生索朗玉珍的笑容灿烂。
当雄的路,一半连着雪山,一半牵着草原。穿城而过的109国道,向东延伸4000公里,终点是北京。
这条路曾是牧区最热闹的“动脉”牦牛群慢悠悠过马路,摩托车与卡车争道,牧民骑马赶羊穿梭其间。“有时牛羊突然窜出来,急得司机按破喇叭!”交警巴珠记忆犹新。
今年4月,当雄街头亮起崭新的交通信号灯。车流在红绿灯指引下有序穿行,高清探头的画面,实时汇入交警大队监控中心,牧民们学会了看灯通行。“现在走斑马线安全多啦!”牧民达瓦勒着缰绳,对路口的监控探头竖起大拇指。
主干道、路口的信号灯与“天眼”,有效规范了秩序。警务保障室主任扎西班旦介绍,系统可精准抓拍各类违法,初期日处罚量曾达300余起,但“处罚非目的,养成好习惯才是长远之策”。
东城挂职干部、时任当雄县发改委副主任景少尉说,北京援建的智慧交通项目,为这座牧业县城嵌入了现代治理的脉搏。66处高清探头,不仅是交通的“守护者”,更为社会治理织就了坚固的技防网。
智慧交通项目的建成投用,仿佛跨越4000公里,将京藏更紧密地连接。三年间,援藏干部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强化基层服务、推动多元共治,将越来越多的“东城经验”带到高原。
当曲卡镇当曲卡居委会,农业农村专员扎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步行三分钟便回到了舒适的宿舍。“告别了在办公室凑合的日子,也省去了一个多小时的漫长回家路。”硬件改善,暖了基层干部的心,更提升了服务效能。在援藏干部的推动下,25个行政村的村委会周转房,在草原上连成了温暖的“节点”。
格达乡的党群服务中心里,藏式装饰的服务台前排着队,牧民们在这里办活动、领补贴。拥有丰富街道工作经验的闫涛,指导优化了格达乡4个村党群服务中心布局,打造规范高效的村级综合服务阵地。
闫涛更创新引入“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模式,以援藏项目推动“村村有社工”,社工们跟着牧民转场,把服务送到帐篷里,实现了民政服务在县乡村的无缝覆盖。
“刚到当雄时,望着无边无际的草场,真不知从何下手。”时任当雄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的方平,难忘在纳木湖畔,牧民递来的那碗酥油茶。“阿佳(姐姐)说,牦牛是我们的命根子。”
这句话点醒了方平。当雄的牦牛,虽被称为“高原精灵”,但受困于近亲繁殖个头小、出栏慢,牧民守着“宝贝”却难致富。心念一动,方平和援藏团队一起,成功对接浙江大学专家。在帐篷里与牧民长谈,寻遍草原找良种不久,6头优质牦牛的耳组织样本,在零下80度的冷藏箱里踏上了去杭州的路。
今年7月10日中午12点40分,通过全基因组选择和体细胞克隆技术,历时两年多科研攻关,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牦牛在当雄诞生了。它生长快、抗逆强,将带着藏区群众和援藏干部们的美好期盼,在高原上繁衍生息。
援藏,不仅需要情怀与决心,更需发展的智慧与胸怀。“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这是东城援藏干部初抵高原的灵魂叩问。没有调查,便无方向。他们的足迹踏遍全县8个乡镇、29个村落。“土吉其(谢谢)”“雅布(好的)”生涩的藏语日渐流利,飘着“酥油香”与“糌粑味”的产业蓝图也日渐清晰。
公塘乡冲嘎村,芜菁长势喜人。“冬天给牦牛喂芜菁,比光喂干草壮得快!”牧民次仁望着芜菁地,笑得眼角堆起皱纹。
这种圆滚滚的根茎植物,是方平和援藏团队为当雄寻得的“生态宝藏”“芜菁是天然草场的优质补充,更是牲畜的营养包、奶产品的提质剂!”
2023年5月,21个芜菁品种在冲嘎村试种3亩,4个月后,2个高原适应性强的品种脱颖而出;2024年扩种至50亩,亩产近万斤!在方平看来,再过两年,这里的芜菁品牌将与当雄“有身份证的牦牛肉”并驾齐驱。
优质牦牛肉和芜菁,成为当雄独具高原特色的名片。如何让好产品走出高原、走进广阔市场,让牧民共享产业红利,成为援藏干部的新课题。
牧区消费市场小,怎么办?东城挂职干部、时任当雄县经信和商务局副局长孙辉带着当地商户“走出去”。
围绕当雄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他积极利用政策,为贸易企业申请各类奖励资金130余万元;组织全县34家商户参与拉萨市“助企惠民悦享消费”促销活动,当雄特产甫一亮相,就被抢购一空;“开湖节”发放的消费券,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57万元撬动225万元消费,牧民的钱袋子鼓了,赛马会上也更有劲头了。
特色产业与市场开拓双轮驱动,“东城智慧”在当雄的生动实践,为雪域高原播下了内生发展的种子。
67岁的扎西患眼疾多年,世界只剩模糊光影,直到李琦带着手术器械来到当雄。
7月2日,当雄县人民医院手术室,白内障超声乳化仪的微光映着李琦专注的神情。次日拆开纱布,老人颤抖着握住她的手:“看清了!又能看清了!”这是当雄首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当雄的阳光,烈得能晒透藏袍,也催生了眼病的高发。北京市隆福医院眼科主任,当雄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五官科主任李琦记得,刚到这里时,眼科还只是一个概念,没有独立的诊室,仅有一台裂隙灯设备,孤独地摆放在诊室一角。缺乏专业的眼科医生,更没有成熟的眼科诊疗流程,面对现状,她并未气馁。
从零开始,一点一滴积攒基础设施、引进医疗设备、培训医护人员,逐步完善诊疗流程。从裂隙灯到综合验光仪、角膜曲率仪、电脑验光仪、眼压计门诊患者日渐增多,他们带着对光明的渴望,从四面八方赶来。
“一定要将技术留在当雄!”通过“师带徒”模式,李琦着手培养眼科团队。截至目前,她与“徒弟们”已成功完成白内障手术10余例,翼状胬肉及外眼手术20余例。
医院的另一头,和平里医院康复科主任,当雄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藏医科主任孙逊,正筹划在藏医科基础上筹建康复科。“从无到有,每一天都充满挑战和收获!”孙逊说,“规章正在完善,能参与其中,感到无比自豪。”
“能给藏区带来什么?”是起点;“能为藏区留下什么?”是更深的答卷。东城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组,坚持“智力造血”,决心为高原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物理课堂上,来自北京市第五中学的钱志华老师,将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并书黑板。藏族孩子们目光炯炯,他的“徒弟”、当地教师黄松在一旁飞快记录。
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中,6名东城教师通过公开课、讲座、师徒结对,将深厚的教研底蕴与严谨学风根植高原。
援藏工作临近尾声,可钱志华总觉得,Kaiyun官网 登录入口还有很多事情没做。“老师,您啥时候回北京?”“您的指导毫无保留,每一幕都化作我成长的养分。”学生的不舍,“徒弟”的寄语,句句令他动容。“一次援藏一生情,我将永记这里的点滴。”
民生产业、教育医疗、基层治理“组团式”援藏的硕果,已融入当雄的街巷阡陌,惠泽万千百姓。京藏之间,早已超越简单的援助关系,走出了一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宽广道路。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毛主席纪念堂,故宫、长城、鸟巢去年寒假,拉萨S0S儿童村的当雄孩子其美坚才首次走出西藏,来到北京。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去天安门看升旗。“我们起得很早很早,一路奔跑、一起守候,只为见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他在日记里写道,“这次旅行,我心中树立了一个愿望:好好学习,长大后报答党和祖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服务社会。”
三年来,东城挂职干部、时任当雄县财政局(国资委)副局长的严洁和援藏团队一起,先后组织了200余名当雄干群、儿童赴北京、深圳、延安等地交流。他深知,这些跨越山海的相遇,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温暖的实践。
涓滴汇流成河,大爱点亮高原。三年任满,踏上归途的东城援藏干部人才,以奉献足迹与坚实成果,在4300米的生命线上,镌刻下对口支援的温暖年轮。
别了,念青唐古拉!别了,廓琼岗日冰川!别了,纳木措!再看一眼蓝天盘旋的雄鹰、牧场游荡的牛羊,再听一曲牧人苍凉的歌声。“极净当雄”将铭记他们留下的“东城印记”。这片“天选牧场”,在京藏同心浇灌下,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发展之花,续写新时代“同心逐梦,情越山海”的壮丽篇章。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