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
- 400-000-9928
- 电话:
- 020-36772040
- 邮箱:
- server@gdyulian.com
- 地址:
- 广州市白云区嘉禾望岗上胜东街46号上胜创意园I座
4月15日,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即日起,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突出问题,从严打击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规引流营销等恶意营销乱象。其中重点聚焦利用“中医养生”等噱头,诱骗老年人等特定群体非理性消费。
通知明确,从严处置处罚。重拳打击短视频恶意营销行为,对存在突出问题的网站平台及账号依法依规从严采取处置措施。及时公开曝光一批典型处置案例,形成有力震慑。
4月14日,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消息,在2024年国家化妆品抽样检验工作中,经黑龙江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单位检验,产品标签标示名称为妙龄妍亮喵喵亮肤面膜等18批次化妆品不符合规定,检出《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规定的禁用原料,涉及倍他米松醋酸酯、地塞米松、甲硝唑等不符合规定项目。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上述不符合规定化妆品涉及的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依法立案调查,责令相关企业立即依法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并开展自查整改。各省(区、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相关化妆品经营者立即停止经营上述化妆品,依法调查其进货查验记录等情况,对违法产品进行追根溯源;发现违法行为的,依法严肃查处;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4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苏州国际会议酒店南楼三楼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有关情况。会上,全国爱卫办常务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庄宁介绍,重大慢病的过早死亡率由2019年的16.5%下降至2023年的15%。
庄宁表示,5年来,全国爱卫办会同爱卫会的各个成员单位,围绕着各项重点任务,在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效:
群众健康意识更强了。通过广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每一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从2019年的19.17%提升至2024年的31.87%。
城乡人居环境更美了。通过推广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强化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持续改善群众身边环境。2024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卫生厕所普及率也达到75%左右。
健康服务更优了。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聚焦儿童青少年、妇女、职业人群和老年人,强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加强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处置,推动慢性病早诊早治,疾病防控能力持续提升。重大慢病的过早死亡率由2019年的16.5%下降至2023年的15%。
健康治理更好了。深入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开展健康城镇建设,利用村(居)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促进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持续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和联动,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围绕健康中国建设的各项任务,进一步加强健康科普,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建设健康环境,促进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
癌症是慢性病,可防可治。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是由中国抗癌协会1995年倡导发起的,规定每年的4月15日~21日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已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纳入每年的卫生宣传主题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防癌抗癌科普知识,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等文件要求,营造全民防癌抗癌的良好氛围,持续推进癌症防治工作。
2025年宣传周的活动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促进早诊早治;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并定期复查。通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
4月15日,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在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发表致辞。他强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国家癌症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紧紧围绕“健康优先”的战略导向,持续攻克肿瘤领域的关键技术与难点,不断完善国家级癌症防控网络,在基础科研、技术突破、诊疗规范及资源整合等方面取得实效,稳步推进癌症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赫捷表示,今年宣传周紧扣“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主题,主要聚焦四大方向:一是倡导防患于未然,养成健康习惯,减少致癌风险因素;二是强化早期筛查,优化本土化策略,提升重点肿瘤的早发现率;三是推动治疗规范化,提升肿瘤诊疗的质量和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四是建立协同机制,完善四级防控体系,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增强基层防治能力,更好服务群众健康。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高光明在会上指出,当前全国肿瘤防控工作正处于重要发展节点,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重要论述。他提出五项具体方向:第一,坚持人民至上,以高质量的防癌治癌工作护佑群众健康;第二,推动健康理念贯穿各级政策,加强政府、社会、单位与个人的多方联动;第三,牢固树立“预防为本”的理念,推进早筛、早诊、早治及全民健康促进工程;第四,加强专业人才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均衡分布和下沉服务;第五,加大科普力度,拓展宣教渠道,让防癌知识触达千家万户,使科学健康理念真正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1.替代死亡神经元,减轻震颤: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早期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性
两项利用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早期临床试验取得了显著进展。帕金森病是一种以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缺失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无治愈方法。干细胞疗法通过向纹状体内移植补充多巴胺能神经元来治疗该疾病,在美国、加拿大和日本进行,共有 19 名被试参与。结果显示,利用干细胞诱导形成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进入患者大脑后,可顺利存活并产生多巴胺,部分患者震颤等症状有所改善,且在两年观察期内未出现严重安全问题。
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将人类胚胎干细胞诱导生成的神经前体细胞注射进了患者大脑双侧壳核,其中 5 名患者接受了 90 万个细胞注射,7 名患者接受了 270 万个细胞注射。涵盖了日常生活能力、疼痛水平、睡眠与饮食等方面的帕金森病标准化评估显示,低剂量组症状平均改善了 9 分,高剂量组改善了 23 分。在日本的试验中,研究人员将成年捐赠者的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再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进行注射。其中,3 人接受了最多 500 万个细胞注射,4 人接受了最多 1100 万个细胞注射,结果显示改善幅度平均为 10 分,改善包括所需协助减少及震颤减轻等。两项研究于 4 月 16 日在《自然》同时发表。
研究人员强调,需要更大规模的试验来验证疗效,并探索最佳的细胞来源。一些团队正在尝试使用自体细胞以避免免疫抑制问题。已有公司计划启动三期临床试验或申请加速上市。
当地时间 4 月 10 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将逐步取消单克隆抗体等药物研发必须进行动物试验的强制要求。根据声明,该机构将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模型、类器官技术及真实世界人类数据等更有效且具人类相关性的替代方法评估药物安全性,“有望降低研发成本并加速新药上市进程”。
根据美国现行规定,新药在进入人体试验前需通过实验室测试与动物实验验证。尽管动物模型为生物医学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但其生物学差异常导致毒性评估偏差。美国 2022 年通过的《FDA 现代化法案 2.0》为此项改革奠定法律基础,该法案修订了《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中关于药物审批必须包含动物试验的条款。FDA 声明强调,新策略旨在提升安全性评估效率、降低研发成本,同时减少动物使用。该机构将更新指南文件,对提交高质量非动物试验数据的企业提供快速审评等激励措施。美国 FDA 局长 Marty Makary 在声明中指出,“此举标志着药物评估范式的转变,有望在减少动物使用的同时加速为美国民众提供创新疗法。”替代方案包括利 AI 与类器官(模拟人体器官功能的细胞团)技术模拟药物代谢,以及通过医疗大数据预测药物毒性。有专家认为美国 FDA 此次采取渐进式改革是关键的正确方向,但强调转型需逐步推进以确保科学严谨性。
eGenesis和OrganOx公司当地时间4月16日宣布,FDA批准了首次测试转基因猪肝是否可以安全用于治疗器官衰竭患者的试验。作为试验的一部分,没有资格接受人体器官的严重肝功能衰竭患者将暂时连接到外部猪肝,该肝脏将过滤他们的血液。
2024年11月,OrganOx与eGenesis签署了一项独家临床共同开发协议,以推进这一潜在的救命技术,该技术面向因急性或慢加急性肝衰竭住院的患者,他们现有治疗选择有限,且短期死亡率高达50%。eGenesis的基因工程改造猪肝联合OrganOx的ELC系统,可以支持患者的肝脏功能,促使患者原生肝脏的恢复,或为患者争取足够时间接受肝脏移植。这项1期试验将招募多达20例不适合移植的ACLF及肝性脑病(≤3级)患者。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的移植外科医生韦恩·霍桑(Wayne Hawthorne)说,这项试验是异种移植领域(在人体中使用动物器官)以及患有严重肝衰竭(死亡率约为 50%)的人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卫材(Eisai)与渤健(Biogen)日前宣布,欧盟委员会(EC)已批准其联合开发的阿尔茨海默病(AD)疗法Leqembi(lecanemab),用于治疗因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的轻度认知障碍(MCI)及轻度痴呆(即早期AD)成人患者,适用人群为载脂蛋白E ε4等位基因(APOE ε4)非携带者或杂合子,且经证实存在淀粉样蛋白病理。根据新闻稿,Leqembi是首个在欧盟获批、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潜在发病机制的治疗药物。
Leqembi 在欧洲的审批之路充满坎坷。2024年夏天,欧洲药品管理局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曾不建议使用该药物,这让卫材大失所望。但几个月后,经过重新审查,在限制适用人群和制定特定治疗规则(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按特定间隔进行 MRI 扫描)的情况下,该药物迎来了转机。
Leqembi可与β淀粉样蛋白的可溶性寡聚体特异性结合。在AD患者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的水平升高会促使它们从单体聚集成为二聚体和可溶性寡聚体,最终进一步聚集成为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沉积。科学研究显示,β淀粉样蛋白的可溶性寡聚体表现出比单体更强的细胞毒性。Leqembi通过与它们结合,可中和并清除具有毒性的可溶性寡聚体。
Leqembi目前已在美国、日本、中国、韩国、以色列、阿联酋和英国等国家和地区获得批准。2025年1月,它每四周一次静脉输注(IV)维持治疗方案获得FDA的批准,用于治疗处于轻度认知障碍或轻度痴呆阶段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患者在经历18个月每两周一次的初始治疗阶段后,可考虑转为每四周一次10 mg/kg的维持治疗方案,或继续接受每两周一次10 mg/kg的治疗。Kaiyun官网 登录入口Kaiyun官网 登录入口